6月6日晚,人民日报旗下的新媒体“侠客岛”发布文章,对近期备受关注的“苏超”赛事以及未能晋级世界杯的中国国家足球队进行了对比与评价。
该媒体首先阐述:“苏超”为何能迅速走红?早在2015年,江苏省便创立了省级业余足球联赛,即后来的“苏冠”(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冠军俱乐部联赛)。历经十年,“苏冠”鲜有人知,而“苏超”却一夜成名。“苏冠”走职业化道路,球员代表俱乐部参赛,获胜则意味着获得通往中冠、中乙等由中国足协主办的更高级别、更专业联赛的资格。
“苏超”则侧重全民参与,官方提供平台,民间积极参与。通过户籍、学籍、社保等地域条件筛选,以16-40岁的业余球员为主力,每队职业选手不超过3人,高校学生球员不超过5人,代表各自城市参赛。获胜的奖励并非重点,在江苏这片土地上,让省内各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可,才是至高的荣誉。“苏超”走红后,有人总结其成功原因:天时、地利,以及“人不和”的玩笑说法。“天时”指的是近年来国家在地方足球青训、球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努力。“地利”则是江苏在办赛能力、宣传活力以及便利交通方面的优势。至于“人不和”,虽为戏言,却也反映了江苏13个地级市各自实力强劲,无需省会资源反哺,均跻身全国GDP百强,各具特色产业和独特文化底蕴,相互竞争,足球成为了他们释放激情的出口。
该媒体还指出:“苏超”走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符合足球文化。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,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且因其对抗激烈、战术多变、团队作战的特点,能带给人们强烈的参与感和归属感。这种参与感和归属感至关重要。
你是否还记得某一场足球赛?可能是与隔壁中学的友谊赛,是大学不同院系间的激烈对决,或是亲友、偶像的比赛,你去现场观战助威。你可能不记得具体的比分和阵型,但为主队“同仇敌忾”的快乐却让人难以忘怀。对足球的关注程度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场上队伍的归属感。
在欧洲、南美等足球发达地区,许多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足球俱乐部都深深扎根于城市、社区之中。
在足球氛围浓厚、竞技水平高超的欧洲和拉美,球迷与主队的故事层出不穷。“苏超”虽然技战术水平无法与这些球队相提并论,但同样能带来“一城一主场”的参与感和归属感。此次“苏超”恰逢端午节假期,官方提供平台、票价亲民、文旅助力,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和父母,风雨无阻地前往观战。许多人首次踏入球场,体验到了看球的乐趣,与主队的情感纽带就此形成。
最后,该媒体表示:就在昨日,中国男足再次失利——世预赛0-1负于印尼,无缘2026世界杯。即便世界杯参赛队伍从32支增加到48支,中国队仍未能晋级。足球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。然而,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本就相辅相成。实力和成绩,都需在健康、深厚、鲜活的基层足球文化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“苏超”没有天价球星,不追求急功近利的行政政绩,只是一群热爱足球、热爱家乡的人,为城市荣誉而战,光明磊落地分出胜负。这难道不好吗?
的确,有人认为在全国范围内复制“苏超”难度较大,但为何非要“复制”呢?从“村超”到“苏超”,比赛规模虽有所不同,但带来的参与感和快乐却是相似的;技战术水平虽有差异,但为了进球而奔跑的努力却是相同的。“因为业余,所以纯粹;因为热爱,所以拼尽全力”的精神,将为中国足球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。